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余秋雨〈信客 〉



             一

  我國廣大山區的郵電網路是什麼年代健全起來的,我沒有查過,記得早年在鄉間,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種私人職業,不受任何機構管理。這個地方外出謀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帶幾封平安家信、帶一點衣物食品的,方圓幾十裏又沒有郵局,那就用得著信客了。信客要有一點文化,知道各大碼頭的情形,還要一副強健的筋骨,背得動重重的行李。

  細想起來,做信客實在是一件苦差事。鄉間外出的人數量並不太多,他們又不集中在一個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卻很費腳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著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轉八拐,換車調船,聽他們說說都要頭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運也就賺不了什麼錢,他們一概是肩挑、背駝、手提、腰纏,咬著牙齒走完坎坷長途。所帶的各家各戶信件貨物,品種繁多,又絕對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損壞,一路上只得反復數點,小心翼翼。當時大家都窮,托運費十分低廉,有時還抵不回來去盤纏,信客只得買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艙位,隨身帶點冷饅頭、炒米粉
充饑。

  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一身破衣舊衫,滿臉風塵,狀如乞丐。

  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會出遠門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沈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

                   二

  我家鄰村,有一個信客,年紀不小了,已經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讀過私塾,年長後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落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他做信客還有一段來由。

  本來村裏還有一個老信客。一次,村裏一戶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親在上海謀生,托老信客帶來兩匹紅綢。老信客正好要給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紮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

  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淒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紮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揣著那只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踐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

  整整兩天,老信客細聲慢氣地告訴他附近四鄉有哪些人在外面,鄉下各家的門怎麼找,城裏各人的謀生處該怎麼走。說到幾個城市裏的路線時十分艱難,不斷在紙上畫出圖樣。這位年輕人連外出謀生的人也大半不認識,老信客說了又說,比了又比,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把這一切都說完了,老信客又告訴他沿途可住哪幾家小旅館,旅館裏哪個茶房可以信託。還有各處吃食,哪一個攤子的大餅最厚實,哪一家小店可以光買米飯不
買菜。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過接班。可是聽老人講了這麼多,講得這麼細,他也不再回絕。老人最後的囑咐是揚了揚這只紮傷了的手,說:「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我。」

  年輕人想到老人今後的生活,說自己賺了錢要接濟他。老人說:「不。我去看墳場,能糊口。我臭了,你挨著我也會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來就單身一人,從此再也沒有回村。

  年輕信客上路後,一路上都遇到對老信客的問詢。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遊子,年年月月都等著他的腳步聲。現在,他正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裏,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隻,一個個面影。

  颳風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一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一路小心。

                   三

  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他老犯胃病和風濕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麼都說了,怎麼沒提起這兩宗病?順便,關照家人抽空帶點吃食到墳場去。他自己也去過幾次,老人逼著他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和新聞。歷來是壞事多於好事,他們便一起感歎唏噓。他們的談話,若能記錄下來,一定是歷史學家極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城鄉的變遷史料,可惜這兒是山間,就他們兩人,剛剛說出就立即飄散,茅屋外只有勁厲的山風。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實在太忙,路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一回家就忙著發散信、物,還要接收下次帶出的東西。這一切都要他親自在場,親手查點,一去看老人,會叫別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裏總是人頭濟濟。多數都不是來收發信、物的,只是來看個熱鬧,看看各家的出門人出息如何,帶來了什麼希罕物品。農民的眼光裏,有羡慕,有嫉妒;比較得多了,也有輕蔑,有嘲笑。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終於有婦女來給信客說悄悄話:「關照他,往後帶東西幾次並一次,不要雞零狗碎的」;「你給他說說,那些貨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個女人家,來強盜來賊怎麼辦」……信客沈穩地點點頭,他看得太多,對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裡的升沉榮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突然得了一場急病死了,這樣的事在那樣的年月經常發生。信客在都市同鄉那裏聽到這個消息,就會匆匆趕去,代表家屬鄉親料理後事、收拾遺物。回到鄉間,他就挾上一把黑傘,傘柄朝前,朝死者家裏走去。鄉間報死訊的人都以倒挾黑傘為標記,鄉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個人客死他鄉。來到死者家裏,信客滿臉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語氣把噩耗通報。可憐的家屬會號淘大哭,會猝然昏厥,他都不能離開,幫著安慰張羅。更會有一些農婦聽了死訊一時性起,咬牙切齒地憎恨都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作了死神冤鬼,大聲訛斥,他也只能低眉順眼、聽之忍之、連聲諾諾。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農村婦女會把這堆簡陋的遺物當作丈夫生命的代價,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點點。紅紅的眼圈裏射出疑惑的利劍,信客渾身不自在,真像做錯了什麼事一般。他只好柔聲地彙報在上海處置後事的情況,農村婦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會,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

  直到他流了幾身汗,賠了許多罪,才滿臉晦氣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幹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麼我也是同鄉,能不盡一點鄉情鄉誼?老信客說過,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四

  信客識文斷字,還要經常代讀、代寫書信。沒有要緊事帶個口信就是了,要寫信總是有了不祥的事。婦女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在信客家裏訴說,信客鋪紙磨墨,琢磨著句子。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理成文縐縐的語句,鄭重地裝進信封,然後,把一顆顆破碎和焦灼的心親自帶向遠方。

  一次,他帶著一封滿紙幽怨的信走進了都市的一間房子,看見發了財的收信人已與另一個女人同居。他進退兩難,猶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書信拿出來。發了財的同鄉知道他一來就會壞事,故意裝作不認識,厲聲質問他是什麼人。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舉信大叫:“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時髦女郎拆看的,看完便大哭大嚷。那位同鄉下不了臺,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信來只是脫身伎兩。為了平息那個女人的哭鬧,同鄉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並把他狃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釋了自己的身分,還拿出其他許多同鄉的位址作為證明。傳喚來的同鄉集資把他保了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說自己一時糊塗,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

  這次回到家,他當即到老信客的墳頭燒了香,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墳頭請老人原諒:從此不再做信客。他說:“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支持不了。”

  他向鄉親們推說自己腿腳有病,不能再出遠門。有人在外的家屬一時陷入恐慌,四處物色新信客,怎麼也找不到。

  只有這時,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常常給失去了生活來源的他端來幾碗食物點心,再請他費心想想通信的辦法。

  也算這些鄉村劫數未盡,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鄉突然發了善心。此公後來更發了一筆大財,那位時髦女郎讀信後立即離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鄉處得知信客沒有說他任何壞話,還聽說從此信客已賦閑在家,如此種種,使他深受感動。他回鄉來了一次,先到縣城郵局塞錢說項,請他們在此鄉小南貨店裏附設一個代辦處,並提議由信客承擔此事。

  辦妥了這一切,他回到家裏慰問鄰里,還親自到信客家裏悄悄道歉,請他接受代辦郵政的事務。信客對他非常恭敬,請他不必把過去了的事情記在心上。至於代辦郵政,小南貨店有人可幹,自己身體不濟,恕難從命。同鄉送給他的錢,他也沒拿,只把一些禮物收下。

  此後,小南貨店門口掛出了一隻綠色的郵箱,也辦包裏郵寄,這些鄉村又與城市接通了血脈。

  信客開始以代寫書信為生,央他寫信的實在不少,他的生活在鄉村中屬於中等。

                   五

  兩年後,幾家私塾合併成一個小學,採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師,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繪聲繪色,效果奇佳。他本來識字不多,但幾十年遊歷各處,又代寫了無數封書信,實際文化程度在幾位教師中顯得拔尖,教起國文來也從容不迫。他眼界開闊,對各種新知識都能容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體諒人,很快成了這所小學的主心骨。不久,他擔任了小學校長。

  在他當校長期間,這所小學的教學品質,在全縣屬於上乘。畢業生考上城市中學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時,前來弔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根據他的遺願,他的墓就築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時的鄉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麼關係。為了看著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




同學閱畢作品後, 可看看以下文章〈解讀余秋雨與《信客》〉,你會更了解作者的背景:
http://chinese.cersp.com/sJxzy/cSgsw/200705/3864.html

請用留意見形式寫下對本文的個人感想(150字或以上),不得抄襲,15/12前務須完成。

7 則留言:

  1. 在現今的社會裏,基於科技日新月異,傳遞訊息的途徑不勝枚舉,信客只是一种過時的行業,但在文中的時代,信客卻是人們的必需品,依賴他為我們跋山涉水, ,傳遞訊息,只是好心卻是沒有好報的。
    文中的老信客,孤身隻影,不辭勞苦地為人們送信,但收入卻很微薄,付出的往往比收入的更多,且他往往也會受人嚴惡和誤解,若他为人們带來家屬的死訊,便會被視為瘟神,若送禮時,禮物稍有如微塵般的破損,便被視為失信,他們盡心盡力, 盡力履行自己的职責,為何要受到无情的待遇呢?
    這如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也默默地為我們付出,不問回報,如父母或街上的清潔工等,但我們能否体會他們那种无私的关愛或辛勞呢?我們只要用心体會,定能感受背後的意味吧!
    老客人哦!別忘記,你只是因為年輕人的聲名,你才能在死後,牽起人們對你的崇敬吧!

    回覆刪除
  2. 信客的故事,確實是一個特別的故事,信客在我們這個年代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郵局。余秋雨帯我們穿越時間重看歷史。
    信客成為了那時候城鄉之間的通信者,成了為報家書的角色,還會帯禮物,甚至代辦莽事。信客走過許多里,為不同的人帯過信,看過很多人情世故,對於外面世界的一切變遷,信客很清楚。作為信客,最重要的是一個「信」字,誠信是一信客的必要條件。
    然而,信客看過透了人情世故後,退休不幹,鄉人才發範,沒了信客,通信很受影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想著辦法解決問題。可信客找到了新的出路,他成了教師,他多年的閱歷成了最好的教材,他成了一所小學的校長。
    信客不平凡的一生,使我們看到了珍惜是多麼重要,我們沒可能知道即將會失去些甚麼,一些在生活中不起的東西、人物,同在支撐著我們的生活,沒有了他們,我們的生活會大受影響,我們應尊重社會上任何職業的人。我們也應學習信客的態度,講求誠信,又能兼顧人情,在「同鄉在城市中與別女人同居」一事中,信客明白若鄉裏人知道實況,心裡何等難受,因此他選擇了隱瞞,沒向鄉人提及。作為一個傳訊者,實際不必這樣,實話實說就可以了,但鄉人想及的是別人的感情,感受。這是我們該學習的。

    回覆刪除
  3. 余秋雨用敍事手法刻劃了兩個信客的一生,其中以年輕的信客所佔的篇幅較大,藉此帶出人情世故的悲哀,敬業樂業的這理。
    看畢這篇文章後,方知信客的重要性。信客要肩負起不同人家的不同期望,犧牲自己的精神,換來的是胃病和風濕病,也要成全遠方的同胞。老信客因為一時的貪婪,失去名聲、信譽,自愧不如,他為信客這個行業的大局著想,甘願退出,可見當時的人把尊嚴放得很高,不能夠違背自己的良心。
    年輕信客在同鄉在城市中與別女人同居一事中被捕,同鄉都紛紛集資保釋他出來,可知當時的人是有情有義的。接著,那個年輕的信客竟然把所有怒氣通通吞到肚子裡去,說是自己走錯了門,隱瞞了事件。他這樣做,正正反映了他的美好道德。

    回覆刪除
  4. 余秋雨筆下的這位信客,起初只是受老信客所託,不敢推搪,才不得不接手,加入了傳遞信件、包裹的行列,成為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橋樑。
    在這段路途之中,他經歷了不少的困難,包括了渾身的病痛,一些鄉村婦女無理的埋怨等,還有被誣陷,他熬過了許多之後,最終也是決定放棄這個職業,但他的盡責,讓鄉人們記住了他的好,為沒有了生活來源的他送來食物,讓他有三餐溫飽,後來更讓他當上了小學教師和校長,他離世的時候,亦受到很多人的敬重。
    余秋雨有條不紊的描述,給我們清楚的反映了信客的高尚品格,透過這職業所面對的艱辛,和信客的遭遇,對比出他的耐性、富責任心等,人物刻畫十分細膩。
    同時,作者亦透過信客的腳蹤,反映了中國發展初期人民的生活,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矛盾。

    回覆刪除
  5.   既然是個人感想,也先想發表一下個人感受,現今社會的確和余秋雨筆下的時代差不了多少,經濟是搭台發達了,但卻少了一分人情味,信客冒著風雨,為客人送物載物,沒有一句稱讚,卻是多次的因信見謗,老信客犯了小錯而得了徹夜難眠、鬱鬱而終的下場,信客則是被城市人輕蔑,遭鄉下懷疑潛走遺物,好不可憐,更可憐的是小學校長受到人民的擁戴和尊重,作為城市和鄉下的臍帶的信客卻只是被當成郵筒一般的工具,更為可悲的是這種「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在社會中地位越發降低,清道夫、郵差等等,均是市民眼中沒出色的角色,但是正如信客退休後,市民才發現一個地方是少不了信客的,或者應該說,所謂鄉情是由信客傳遞出去,所謂鄉愁亦唯有信客能解,免去那一卮卮烈酒。
      作者的寫人手法極為出色,首先當然連繫於其生活經歷,在余桃這文化之鄉生活的作者對信客應是司空見慣的,文中的信客旅跡很可能曾經浮現在現實中,因此這位信客之形象的真實,他訪地、車程、經歷並不是瞎說能至的。特別之處在全篇文章由作者像說書人那樣道出,基本上信客言語不多,只是說了兩句話,這也充分表現了其沉默寡言,務實工作的一種態度。而透過各個不同的事件,也呈現了信客平實、能幹的一面,包括能委婉向遺孀道出死訊等等。
      而作者描述信客之角色和位置,也是極為恰到好處的,他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探詢」、「神經末梢」等,讓人更深切感到信客之於一鄉的重要處。

    回覆刪除
  6. 〈信客〉一文中寫了兩位信客一生的遭遇,寫出從事信客這種已式微的行業的辛酸:他們為同鄉服務,工作辛勞,酬勞微薄,卻得不到同鄉的敬重,反而常遷怒、遷哀怨於信客,使他們十分難受。然而文中的兩位信客卻不計較這一切,盡心盡力幹好信客的工作。在作者的筆下,信客有才識、有文化、捱得苦、更有著服務他人、不計較得失的偉大情操,刻劃出信客這毫不起眼的小角色的美好形象。
    此外,作者亦寫出了時代的變遷和進步:昔日農村和城市要依靠信客連繫,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郵寄系統漸漸發達,信客這職業也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信客一生四處遊歷,見識非凡,於是將其所識貢獻給教育事業,驗證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更為己成為校長的信客的美好形象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回覆刪除
  7. 整篇故事,以一個老信客及一個年青信客所發生的事及遭遇,並以信客的職責為記敍線索,即以信客的一生,道出人情縱冷暖,仍敬業樂業的精神。
    在人物描寫方面,作者透過寫信客的各種善行及信客的一些心理描寫,把信客的美好形像刻畫得淋漓盡致,如老信客本好心卻因遭人懷疑,名聲受損,而他自己卻因而毅然弄傷自己的手,為的只是給個藉口傳位給下一代信客讓客人們能得以繼續安心用信客。
    而老信客人雖好,但下場看似不佳,可是作者特地把後來當了校長的年輕信客的墓安在老信客旁,讓人們也不得不連同一起修葺一番,讓讀者對老信客的下場不佳得到安慰,亦顯示出作者認為好人終有好報的理想。

    回覆刪除